DSE歷史科涉中日關係試題惹爭議 考評局:設題看資料是否與課題相關 別無非學科考慮

社會

發布時間: 2020/05/14 20:54

最後更新: 2020/05/15 14:57

分享:

分享:

中學文憑試今日開考的歷史科試卷涉及中日關係的題目,引起教育界及政界爭議。(資料圖片)

近日網傳考評局高層在網上發表「沒有日本侵華,哪有新中國?」等言論,而今日(14日)開考的中學文憑試歷史科卷一,其中一題問及考生是否同意「1900至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資料未提日本侵華史事,有教育團體質疑試題受到擬題者的政治立場影響。考評局回應指,「設題主要看資料是否與課題相關」,強調「別無其他非學科的考慮」,並重申會按相關行為守則,跟進有關員工於個人社交媒體言論的報道。

引起爭議旳卷一必答題第2題分題c,要求考生參考資料及就自己所知,解釋是否同意「1900至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說法。

文憑試歷史科卷一第2題分題c問及考生是否同意「1900至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要求考生參考資料及就自己所知作出解釋。(網上圖片)

而近日網傳兩名考評局高層,疑曾在社交網站發表不當言論的截圖,其中考評局評核發展部經理楊穎宇被指曾在社交網站發帖,稱「沒有日本侵華,哪有新中國?忘本呀!」另一名涉事的考評局評核發展部高級經理盧家耀被指曾發帖揚言「林鄭滾蛋!」

事件引起教育界及政界爭議,教育評議會發聲明指,試題提供的資料略去當年中日關係最主要的日本侵華史事,只選取皆偏於日本對華援助、支持的資料,形容此提問及所提供資料「明顯迴避日本侵華暴行」、「意圖導引部分考生接納日本對中國近代發展的貢獻」,從歷史教學及國民教育的分析,質疑相關擬題人員可能存在有意圖以個人政治取向,「借引發多角度思考為包裝,蒙混使用歷史資料」,或構成涉嫌違反考評局擬題守則及教育人員專業操守。

教聯會亦發聲明強烈譴責考評局人員在網上涉發布仇恨及有違專業言論,按網傳截圖顯示兩人曾發布不少反對國家、違背《基本法》及仇警的言論,其中「沒有日本侵華,哪有新中國?」言論涉歪曲歷史事實,而今日的歷史科試卷「無獨有偶」問到有關具爭議題目,懷疑楊穎宇的政治立場影響了試題的設置。

周浩鼎批DSE歷史科題目美化日本侵華 葉建源:問題在於考驗學生能否解讀資料

教協則發聲明指,自去年6月爆發反修例運動以來,有團體及親建制媒體把矛頭指向教育界,把社會運動歸咎於前線教師,針對教師在私人社交平台的言論作出攻擊,形容近日這些攻擊變本加厲,包括羅列接近10年前的私人言論進行批鬥、對教材和公開試試卷作出斷章取義或扭曲內容的攻擊,猶如「文字獄」,要求立即停止。

考評局回應指,歷史科試卷一第2題涵蓋課程內「中國早期的現代化努力」及「日本在二十世紀初的現代化」兩個課題,首兩分題要求適當運用資料作答即可得分,而分題c所考核的是《課程及評估指引》第一章1.4「課程目標」所列「恰當地選用及組織史料,以提出合乎邏輯和前後一致的論點」的能力,考生作答時需使用相關資料及相關時期內的史事作答,而資料是評核工具的一部分,設題時主要看資料是否與課題相關,別無其他非學科的考慮。

考評局發言人續指,與其他文憑試科目一樣,歷史科設有「審題委員會」,依據該科課程指引及評核大綱制訂試題及評卷指引,包括確保試卷的涵蓋範圍、水平和用詞都能適當地與課程和評核目標一致,並確保評卷指引能讓閱卷員易於遵循,提供合理空間讓他們閱卷時運用其專業判斷,在擬題的不同階段,設有既定機制檢查和校對試卷內容,以確保試題水平恰當,委員會成員包括試卷主席、擬題員及該局評核發展經理等專家,「成員不論個人背景與信念,均須依從考評局的既定機制,專業地按課程及評核的要求擬題,確保試卷能有效公平地評核考生。」

至於有關考評局員工於個人社交媒體言論的報道,考評局重申,所有員工在履行職務時均受本局各項相關的規則、程序、條例及政策約束,局方會按相關的員工行為守則及規定作適當跟進。

記者:馮琪雅